美国娱乐软件协会(ESA)近日发布的《2025全球游戏力量报告》揭示了游戏产业的一项重要趋势——女性玩家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。报告显示,全球范围内已有48%的玩家为女性,几乎与男性玩家持平,这意味着游戏行业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转变。
这份报告基于对21个国家、超过2.4万名活跃玩家的长期调研,涵盖从北美到亚洲、从非洲到欧洲的多元样本。结果显示,在被调查的10个国家中,女性玩家数量已经超过男性,而另有2个国家实现了男女玩家比例的“五五开”。其中,巴西女性玩家占比高达57%,南非更达到58%,成为全球女性游戏参与度最高的两个地区。
报告指出,移动设备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游戏平台。共有55%的玩家主要在手机或平板上玩游戏,而PC平台与主机/掌机平台各占21%。调查特别提到,女性玩家在移动端表现出更高的偏好,她们更倾向于在碎片化时间中体验轻度娱乐型游戏,如模拟经营、消除、休闲养成类等;相比之下,女性玩家对PC平台上的核心向游戏兴趣较低。
调查还发现,游戏已成为许多玩家建立社交联系的重要渠道。68%的受访者认为在线游戏是一种积极的社交体验,并且在一些国家中这一比例更高——例如巴西高达82%,中国、沙特和埃及均为75%。相较之下,日本与德国玩家的态度较为保守,仅有56%和52%的玩家认同在线游戏的社交价值。
令人关注的是,游戏在教育与职业层面的正向作用逐渐被认可。全球有50%的玩家表示,他们通过游戏获得了对学习或工作有益的技能,如逻辑思维、协调配合、时间管理等。不过,不同地区对此看法差异明显:德国仅有33%的受访者认为游戏对学习有帮助,日本更低,仅31%。这与当地社会对“游戏是否浪费时间”的固有认知有关。德国近期一项社会调查显示,尽管游戏已成为年轻人主要娱乐方式之一,但在部分传统观念中,将游戏视为“正当爱好”仍存在偏见。
在游戏动机方面,66%的受访者表示玩游戏的主要原因是“获得乐趣”,其次是“缓解压力”(58%)和“保持思维敏锐”(42%)。有77%的玩家认为游戏能有效减轻生活压力,70%的人表示它缓解了焦虑情绪,64%的受访者认为游戏通过与他人互动帮助自己摆脱孤独感。尤其在疫情后期及远程工作盛行的背景下,游戏的“情绪疗愈”作用愈加凸显。
调查还显示,43%的玩家认为游戏影响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或教育方向。在技能发展层面,77%的人认为游戏提高了创造力,76%的人表示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,74%的人认为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。此外,72%的人表示游戏让自己更具适应能力,71%的人认为增强了批判性思维,67%的人认为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。
在欧洲地区,玩家普遍认同游戏对个人能力成长的积极作用。欧洲受访者认为,游戏最能提升的三项核心能力分别是:创造力(73%)、解决问题的能力(72%)以及适应能力(70%)。这些数据表明,游戏正在从单纯的娱乐媒介,逐步演变为一种能够促进思考、提升综合素养的互动文化形式。
从性别结构来看,女性玩家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游戏行业转型的重要力量。她们不仅在移动端占据主导地位,还在角色扮演、模拟经营、互动叙事等领域展现出更高参与度。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开始重视女性玩家的需求,从剧情表达到美术风格、再到社交机制,开发理念也在悄然变化。
随着游戏逐渐融入日常生活,娱乐与学习、社交与情绪调节之间的界限正变得模糊。如今的玩家不再是被动的“消费者”,而是以自身体验推动行业进化的参与者。女性比例逼近半数,意味着游戏世界的“多元共玩”时代,已经真正到来。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